机会来了公告管理公告通江省新高考政策调整 学考选考分卷考试知公告通江省新 分卷考试知公告通江省新高考政......详细

网站首页 >> 职业规划 >> 文章内容

了解自己这个过程是痛苦的,却会带来一个人全方位的成长

2018-12-30   来源:豆瓣  作者:我及我   浏览: 52[字体: ]

 作家余华说过: “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,只有内心才会真实的告诉他,他的自私,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。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,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。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,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间的痛苦,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,它更多时候倒是封闭起来,于是只有写作,不停的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,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,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,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到来。”

换句不那么“鸡汤”的话来说,就像挫折使人成长,了解自己这个过程是痛苦的,却会带来一个人全方位的成长。“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”。
而但凡一个“高水平”的人,与其接触你会发现,他对自己的认识不低于别人的描述(俗话说旁观者清,有时候自我评价并不客观),他并不忌讳自我剖析,他强调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和趣味,听他对自己的剖析,你也可以获得成长。
我们的内心可以教会我们如此多的事情,了解自己如此重要,称之为新一代“灵商”也不为过。
我们可以预见,未来,“了解自己”的能力将越来越受重视,它将使你在竞争中更容易胜出。
“灵商”如此重要,我们该如何提高它呢?
也许你会说,随着年龄的成长,对自己的认识必然加深,此事不能急于求成。
当我回忆过去,我发现了自己的进步,这便是“灵商”的提高。
然而,真的没有捷径可以迅速增加对自己的认识么?何以有人可以在小小年纪做到很多事情,“情商丰富”?
在这里,我可以肯定地说,是有的。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“心理学知识”分享一下快速增加“灵商”的方法。
世界,等着我们去看,然而,如果现实是被迫蜗居,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”自己”这本鸿篇巨制来获取能量和光明。
分享完“通用法则”后,我讲从“能力”,“性格”,与“情感”三个方面讲解如何阅读自己。
注意: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,不求科普,只求启发。
图片发自简书App
图片发自简书App
通用法则:
就像文首引用中所述,写作可以使内心敞开。
也许我们不会成为作家,也许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写作天赋,但我们仍然可以写给自己,记录自己的成长。
我从13年开始记日记,至现在,至少有十万字有余了。
因为内心有太多话想说,记日记于我并非“坚持”,而是自然而然的发泄方式。我每天至少写一篇日记,有想法,有感觉时也会打开笔记本随手记下。直至现在,写作能力提高的同时,我发现了记日记的诸多好处:
1: 记录心情
我定期整理日记,尤其在觉得生活被“卡住”时。
我会发现很多被忘记的有意思的想法,值得“开发”。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进步,看到自己丢失的,也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。
有些想法的产生,变化的开始并不是突然的。你以为值得纪念的某一天在什么时候,然而,当你翻看日记,才发现,几年前你就开始疑惑这个问题,已经说出了什么经典的话语。
它们一遍遍地重复而不被你所知,直到真正“觉悟”的一刻,一道闪电照亮一切,所有都有了意义。
记得武志红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: 有段时间他心里有点乱,一天,收拾房间时,他感到内心有些东西在流淌。于是他停了下来,细心感受。
因为经常放下抹布,走走停停,那次整理房间花了他很长时间,然而,收拾完后,他的内心舒畅了很多。
整理完一遍日记,就像整理完一遍内心,你不再惶恐,你可以重新出发。
2 汲取能量
当你看到自己文字之时,会猛然意识到自己的“存在”,你会学会从内心深处汲取能量。
比如,几个月前,为了加深对抑郁症的了解(敬请关注我的连载: 抑郁症是种怎样的体验),我在抑郁症患者之中主动接触了很多负能量。
有次我向他们要来一本日本出的《完全自杀手册》,手册中介绍了各种自杀方式的利弊,字里行间充斥着悲观厌世,自杀解决一切的情绪(日本真是个奇葩的国家)。
只看了一半我就无法再继续,心里闷得很。我打开音乐播放器,选了几首振奋的歌来听,无用。再听舒缓的音乐,还是于事无济,我心里越发烦躁,总也无法cheer up 起来。
正在这时,我看到一旁打开的日记本,于是翻看起来。
说实话,日记里也满是负能量,毕竟是有情绪时记下的。怎样无法战拖成功(下次就开“战拖日记”系列连载)啦,做的噩梦啦,絮絮叨叨的思考过程啦。
然而,看着看着,我的心情竟然平静下来,心里不再烦闷,再次充满了力量。
我再次翻开《完全自杀手册》,这次,我可以客观地看待它,不再如此为其所动了。
我想,这就是武志红老师所说的与自己建立联系吧。
3 敞开内心
初写者会发现,自己似乎没什么可写的。自己的内心是片贫瘠的荒漠,其上片草不生。
然而,写着写着,荒漠之上出现绿洲,出现汩汩泉水。写着写着,你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广阔,它是个完整的生态圈,它无穷无尽。
内心并不是时时敞开的,因为它是个黑洞,窥视进去,你会发现温暖,也会发现黑色的记忆;发现高尚,也发现自私。
而使内心敞开的方式每人都有所不同,有人偏好与人交谈,有人坚持跑步,有人通过冥想。
我的方式是写作。
写作使我的思路更加清晰,它迫使我不停地思考反思,无法停止。它像是与自己的一个对话,两个小亥三面对面,正方反方一言一语,最后融合为一体。
写作是痛苦的,但却是我通往自己内心的捷径。
我们的社会并不太尊重自我,谁都可以强加给你想法,感受,甚至情绪。
信任自己需要时间,也许你会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,而此种不同有使你的生活艰难,因为我们追求同化,对独特不太重视。
但要坚持!
坚持自己的判断,自己的感受,坚持自己的独特,保护自己的内心,信任它。
你要相信,发自内心的,才是真实的,才是应该被尊重的。
发展自己的鉴赏能力,只讨好自己。
自己到底喜欢听什么音乐?喜欢什么样的书籍?先不管众人的评价,自己对某个人的第一感受是什么?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?写什么样的文字?等等等等。
这里所说并非《零压力》,《影响力》一类鸡汤“心理学”,而是
为了防止广告嫌疑,此处不细说。
有哪些推荐,有心的同学可以从我的文章中找到答案。
时刻反思!
换位思考,多角度思考,多想几个可能性: 这么做,这么想,对么?为什么会如此想,如此做?别人都是如此做选择的么?这与我的经历有何关系?会造成什么影响?
等等等等。
记住: 思考永远不会结束,结论永远冠以“现阶段”之名。多观察学习,记得:
我们说“阅读”自己这本书,其实更形象的说法是学习。
学习时,形成自己的网络可以事半功倍。比如以前看《等你,在北大清华》,有同学说高三时整理一个化学错题可以整理两节自习课。
我深以为然,那不是一个错题了,是相关的知识点的网络化处理。化学的知识点之间可以有什么联系?化学知识点与物理课上的内容有何联系?(比如物理中的能级图与化学中的焰色反应)有么有相关数学方法?其英语表达是什么?这个公式可以转换为一种“思想”么?(比如楞次定律?)这个思想可以写进作文中么?
而在了解自己的层面,举个例子,通过这几天的写作,我就发现,很多文章都在讲关于“事实”与“幻想”,“错觉”。它们从各个角度阐述我对“真实”的认识,对“错觉”的态度。而探究其形成原因又可以使这些思考更深的被挖掘,根植于内心。
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,每一个新来者都会很快被欢迎。
心理测试也许是很多人提到“了解自己”后,想到的第一个心理学利器。
并没有在一开始提到是因为,目前世面上的心理测试良莠不齐,我们很难分辨,也很难接触到真正科学的心理测试。
本身心理测试就很难设计,也与此领域的学术发展有关系,很多时候甚至是自相矛盾的。
我们接触到的很多测试都是变形版,甚至是“乱编”版。很多问题的暗示性太强,有些测试一眼就能看到正确选项,有些测试把问题简单化,粗暴化了……
但我们说,善于反思的人,可以从任何地方学习。
换句话说,心理测试有意思,但不要太把“分数”当回事。因为测试题是一群对某问题真正有过思考与研究的人制作的,他们的思考过程可以为我们所用。
做一个测试,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广的思考角度,比如: 自恋到底是什么?也许一道题的A选项你觉得有一半符合自己,B选项你知道有些人是这么想的,这么做的,然而C选项你从来没想过这种可能性。那么,C选项即为对你的启发: 有人是这样的么?为什么我不是这样的?为什么我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性?是否它也有它的优势呢?而有些测试,将人置于日常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场景中,思考如何应对,也可以增加对自己的思考。
然而,壹心理的测试还是蛮有意思的~
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,去读名著也读网络文学,去接触不同的人,去试着爱,试着恨。
了解自己即了解了世界也可以反过来说,了解了世界,也会更加了解自己。
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,在别人身上看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格。看到自身的高尚,也学会接纳自私。
向内走和向外走是相辅相成的。
我来点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