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文章重点阐述关于古文字产生时代的不同见解,并作出了古汉字最早出现时代的判断。
B. 文章第二段提出错误观点并分析其错误原因后,提出“文字产生在语言之后”的观点。
C. 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,先论证其谬误,再阐释概念,然后指出其消极影响,层层深入。
D. 文章末段说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,是为了证明甲骨文的出现已有相当长的期。
3. 根据原文内容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人类最早的图画、图示、纹记等,应当与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有关,所以与文字的产生关系很密切。
B. 我们即使把那些能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的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,也不能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产生更早。
C. 中国古汉字形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那时距商朝时代久远,可见甲骨文不一定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。
D. 作者认为,中国古文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,这种观点在世界各国文字学家中并未形成公论。
【答案】1. C 2. C 3. B
【解析】
1. 试题分析:题干是“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正确的一项是”。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。阅读原文,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,仔细比对原文,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原文吻合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。A项,“相辅相成”是指互相配合,互相辅助,而文中说“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出了语言,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”,所以“相辅相成”表述错误。B项,文中说“想象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,人类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,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”,说明用手势比划来表达某种意念或信息是在语言未形成时,所以说“这种表意手段可以帮助理解语言”表述错误。D项,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理解得不准确。“实证主义”,即使有实证材料,也不见得认定事物存在。所以选C项。
点睛: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,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,强拉因果、曲解文意、无中生有、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,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。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,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,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,然后仔细分析对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