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上述分析不难得知,吴女士在写作能力方面只有40分左右的积累:她具有基本的阅读与写作理论基础,但从来没有写过公文,对单位业务不熟,沟通能力欠缺等等。
于是,当吴女士从高中语文老师转型为文秘时,就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状况。
事实上,所谓的“核心竞争力”恰恰是出现在能力的90-100分区间:你掌握了足够多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体系、对技能运用十分熟练,平时也擅长琢磨,再结合你个人的特质呈现,方能成为他人无法替代的能力。
— 02 —
核心竞争力的两大战略总纲
1、将你的精力和时间,投入到大概率向上发展的方向中去。
这种“大概率向上发展的方向”,就是所谓的风口。
例如,如果你现在恰恰从事的是高科技密集型行业、大数据辅助商业、影像领域、医疗、线上远程咨询及教练职业等,这些都是未来告诉发展的行业方向,也就是“大概率向上发展”:随着时代的推进,你会很快进入快速制造机会的体制上面,完成个人飞速成长,成长为经验丰富、无法替代且有相当话语权的行业领军人物。
2、如果你的行业不是大概率向上,可以另辟蹊径。
但对于很多人而言,并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从事这些行业,甚至有的行业属于社会贡献巨大但物质回报微薄的类别,例如幼儿园老师、教师、医生等。
那么,在这种职业环境下,你指望内部转型希望渺茫,只能从外寻求突破。
有一位法医是这么做的: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通过微博博客,解读重大事件,回答网友疑问,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老秦”。
从2012年开始,网络上出现一部名为《鬼手佛心——我的那些案子》的小说,不仅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,也能普及法医学知识,例如尸斑是如何形成的,如何利用尸块找到死者身份信息等,渐渐地,法医秦明名声大噪,他的作品被拍成了轰动一时的电视剧。
这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:将一路的见闻记录下来,用文字作品的方式输出,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获得回报。
比起那些工作不顺心动不动就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职场人而言,法医秦明的这条路显然高明很多:因为它是通过一条小路逆向发展的,比起收益小的行业而言,用自己独特的见闻进行输出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是法医秦明的成功之路。
或许在法医界,秦明只是一名普通不过的法医;然而在法医界中,他是能创作文字作品的——这就是通过多重能力组合,打造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通俗说来,这种核心竞争力就叫“在A领域你擅长B,而在B领域你精通A”。
需要注意的是,A和B存在很大的关联性,能够相辅相成,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存在:就像秦明本人是法医,天天和案件打交道,他创作的作品也是围绕这方面的,恰恰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,同时也能普及法医方面的知识——这就是法医秦明的特色成功之路。
如果秦明创作的不是法医方面的小说,而是其他类型小说,他就不太能有核心竞争力。
— 03 —
核心竞争力的基石:自我迭代
要说现在唯一不变的,就是变化。
每个人从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企业,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给这个社会带来不同的效用。
例如一名传统的费用会计给单位带来的效用最主要的就是节流,通过控制不合理支出给公司省去不必要的开支。
在费用会计这个岗位中,所谓的“型”就是这名会计用什么方式控制支出,有的通过预算,有的通过制度等,这些都是不同的“型”。
在经济学领域,有一个“效用函数”理论,说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某件事物或能力的效用逐渐递减。
以时间为自变量、以效用为因变量可建立“效用函数”,如图所示:
比如,一名费用会计通过制定费用报销制度达到了控制费用的目的,这个制定一旦确立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名会计审核费用的能力对单位的效用是递减的,直至一名新的会计很快就能凭借这些制度审核单据。
效用递减规律在职场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:很多给公司立过汗马功劳的老员工们,他们的能力效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减,于是出现了所谓的“职场半坡”现象,即创造的效益越来越少,而成本却越来越高。
在这种前提下,单位裁员首先就会考虑拿这些中年人开刀。
而此时,转型无疑是一种有效抑制效用递减规律、延缓职业衰退的有效办法:它将会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效用曲线,通过这种“转型”跳到另一条曲线上,达到一种新的高效用开始新的递减,如图:
在当今变化的时代,每个人都需要练就“转型”本领,可以通过调岗进行内部转型,也可以利用爱好实现外部转型。
1、内部转型。
例如,一名技术员转型为项目经理,就是内部岗位转型。
2.、外部转型。
比如一个上班族不喜欢目前的工作,她特别想在爱好领域发展,做一番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业,也是完全可以的。
在爱好领域,又分为消费性爱好和生产型爱好:区别在于这个爱好能否让你有创造过程,能否让你的大脑产生多巴胺,且你在这份爱好中体会到的快乐远远超过吃喝玩乐,达到“沉浸感”。
很多人都说自己喜欢写作,但能否在写作领域持续下去并最终靠写作赚钱,就需要看写作这个爱好是否为“生产型爱好”。
例如,有人写作纯粹是为了排解情绪,让自己感觉爽,这种并不需要你创造什么,你只需要把情绪宣泄出来就好,和你邀上几个朋友大吃大喝没有本质区别,这叫“消费性爱好”,无法给你带来经济收入;
而如果你享受创造的过程,坐在电脑前能持续写上几个小时不知疲惫废寝忘食,这种就具备“生产型爱好”的特点,你只需要持续努力,总能获得技能增长,甚至于形成你的核心竞争力。
— 04 —
容易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三种人
要知道,真正能搞懂核心竞争力并能付诸行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人,往往是少数。
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,具备以下三种特质的人,最容易形成核心竞争力:
1、自我驱动
这类人不需要他人驱动,哪怕外界没有压力,他也能自己给自己“压力”——这种人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,什么事情非弄得水落石出不可。
比如这种人在平时遇到一个问题时从来不会轻易放过,或者遇到别人问自己问题时就想研究一下再回复,总之,这类人对于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,对于他人有着高度负责的精神。
2、喜欢分享和输出
如果你明天要上台给其他同学讲解一篇课文,你头天晚上会连夜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,结果,越分析越感到有意思,真正学进去了,到第二天,你分享的头头是道,别人懂不懂不知道,但是你很嗨倒是真的。
到后来,你为了做好分享,还需要锻炼口才,学习PPT,等等,一系列能力就都提升上来了。
3、善于发现问题、勤于思考
在1932年胡适的一次演讲中他也提到,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就堕落了,就不去学习了。为这种问题,他给了三个锦囊,其中第一个就是:“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!”
就是脑袋里要有问题,并搞清楚问题。
例如有的人对工作不满意,自己就会琢磨到底不满意什么地方,是工作内容枯燥所致,还是自己能力不够,或者是人际关系障碍所致?
搞清楚真正的问题之后,如果是工作内容枯燥所致,这个人就会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,并不断挖掘工作内容,每天给自己制定挑战与目标,如此下来,这个人的成长速度自然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。
不知道通过上述的分析,你是否对核心竞争力有所认识呢?
一言以蔽之,核心竞争力是逆人性的,因为这个过程确实很费劲、很麻烦、很耗神。
但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,正是为了打造核心竞争力,我们不停地和时间赛跑,无形中给自己抢回了宝贵的时间,积累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。